一些人心心念的大规模棚改,不会来了!
01
(相关资料图)
住建部定调,防止大拆大建
7月7日,住建部下发《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内容中提到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防止大拆大建。
实际上,在几年前,住建部就提出了“防止大拆大建”。在2021年8月,更是下发《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的以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
既然早就下发了“限拆令”,为什么还要再次发通知强调一遍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些地方开始变相的走回棚改老路。
疫情三年来,楼市跌入低谷,各地明显着急了,特别是对土地财政依赖比较大的城市。在降利率、降首付等各种利好政策都使用完之后,它们又盯上了被称为楼市终极大招的棚改。
2022年6月,河南郑州发布了大棚户区改造项目房票安置实施办法,成为首个采取该安置方式的省会城市。
随后,南京、南昌、厦门、无锡、昆明等近30个城市跟进,相继推出了房票安置政策。直至今年7月6日,泰州海陵区仍然发布了房票安置政策,被征收人拆迁后如果打算再买房,可以使用“房票”购买新建商品房,有效期18个月。
在3个月内使用房票购房,给予房票购房使用金额部分20%的奖励;4-6个月内使用,奖励16%;7-18个月内使用,奖励12%。
这个力度可以说是相当大,等于是3个月内买了100万的房子,可以获得20万的奖励,相当于打了8折。而且你自己不想买,房票还可以转让一次。
房票安置本质上就是“货币棚改”,这么多城市加入房票安置,无异于走回了老路。今年5月,“21个特大及以上城市允许棚改”的消息刷屏,虽然只是一个假新闻,但却带动了房地产股大涨。
毫无疑问,这次住建部再次定调,就是为了防止各地在实施城市更新时变形走样。
除了在政策上不支持,在资金上也是如此。棚改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过去货币棚改是地方政府向政策性银行借,然后政策性银行又向央行借(PSL)。
央行的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末到6月末,抵押补充贷款(PSL)余额逐月下降,从31291亿元下降至29896亿。这就说明对棚改的支持力度逐渐下降,大规模棚改就更不可能出现了。
02
楼市核武器为什么不用?
始于2014年的货币棚改,可以说是效果惊人,带动了房地产市场,以及上下游几十个行业的繁荣,也让房地产成为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同时,也让货币棚改有了楼市核武器的称号。
那么,既然效果这么好,为什么不用呢?
首先,不得不说货币棚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发明”。政府拿出一块地,建房子、商场、医院,吸引人才入住。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了人才,就能吸引企业入驻,这样一来,买房的人又能找到工作,从而形成了一个闭环。
这可以说是一个多方获利的事情,老百姓改善了居住环境,有了工作,企业有了人才,发展也更快,而政府通过卖地获得收入,还有企业纳税。
然而,就是因为效果太好了,导致“货币棚改”被过度滥用。各地疯狂大拆大建,导致被动式住房需求爆棚。多少人“房户分离”,自己常年在一二线城市工作,为了不错过房价上涨的大潮,跟风在老家的城市购买了房子,但实际上根本就住不上。
土地太好卖了,所以地价越来越高,房价被迫推高。房价越来越高,老百姓都觉得有钱赚,于是,大家手里有钱都不干其他的了,全部用来买房。即便是没钱,也要凑齐六个钱包上车。
最终的结果是还没上车的年轻人已经买不起了,看不到希望选择了不结婚,不生娃。而勉强上车的年轻人又背负着巨额的房贷,压力巨大,不敢消费,不敢多生娃。所以,我们的出生人口持续下滑,这就是高房价带来的后果。
早在2016年,“房住不炒”就已经提出来了。就目前的形势来说,只会不断夯实这个定调,不要再指望大规模棚改的出现了。
03
楼市会有史诗级大招吗?
从2022年开始,全国各地就陆续推出了各种救市政策,进入2023年也没停止。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各地已有超百省市(县)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超300次,普通二线及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限制性政策已基本取消。
效果怎么样呢?3月有短暂小阳春,第二季度再次降温。1-5月,全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回落,6月销售面积同比降幅超20%。在价格上,上半年重点百城新房价格横盘,而二手房价格已连续14个月下跌。
在土拍市场,上半年300城住宅用地供求规模同比下降均超三成。这就让房地产开发投资上也连续多个月下滑。毫无疑问,目前的楼市依旧比较冷。
面对这种状况,很多专家和大V都很着急,提出了不少的救市建议,甚至放出史诗级救市大招。但所谓的史诗级大招,无异于走回头路。
7月10日,央行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将去年11月11日发布的“金融十六条”部分政策延期一年,这里面的“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以及“向专项借款支持项目发放的配套融资”,都涉及开发商的生死存亡。
从这些政策可以看到,救市非常克制。当务之急是保交楼,恢复市场信心,否则任何激进的救市措施,都无济于事。
以时间换空间,逐渐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短期内防止大跌,长期防止大涨,这或许目前的楼市态度。不要再指望什么史诗级救市大招了,不会有了。
标签:
精彩推荐
5月20日是网络情人节,郑州陈寨花卉市场的一家花店看到一束与众不同的花,竟是用15个钢丝球包扎的。花店...
相较于火车站,机场的免费Wi-Fi速度要快了不少,而全球最快的免费Wi-Fi机场名单,也被统计了出来。美国...
近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社会通报全省法院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工作情况及10起典型案例。据了解,五年...
南京市19日通报,公安部门在疫情防控期间依法打击各类涉疫违法犯罪行为,截至3月18日,全市共查处各类涉...
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下行态势。今年以来,各方共同努力持续稳地价、稳房价...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9届会议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边会18日在广州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针对网络消费乱象,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
当好农民工的“护薪人” 近日,罗某等7名农民工在收到被拖欠的工资后,纷纷打电话向江西省南昌市...
“通讯录里所有人都知道我欠钱了”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大连宝马车撞人案肇事司机被判死刑 本报讯 记者韩宇 10月29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医院财务迷上网络赌博输光5000万元公款 □ 本报记者 马维博 □ 本报通讯员 汪宇堂 曹...
辊环车削 雕琢毫厘(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23年来,雷虎始终扎根一线,改进钢材轧制工艺...
交警严查超标电动自行车挪用“白牌” 截至昨晚6时,处罚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共计6585笔;下一步将...
明起寒潮来袭 北方气温普降10℃以上 中央气象台预计,本周日北京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
多种蔬菜价格降幅达五成 包括菠菜、蒿子秆等 预计本月中旬蔬菜恢复供需平衡 本报讯(记者...
北京周日最低气温或达-4℃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央气象台获悉,新一股...
昌平一家四口确诊新冠肺炎 天通北苑第二社区升级为中风险地区 朝阳两涉疫校区及16所学校停课 ...
人社部发布通知 事业单位招聘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 昨日,人社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
资讯News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2
07-11
07-11
07-11
07-11
07-11
07-11
07-11
聚焦Policy
当好农民工的“护薪人” 近日,罗某等7名农民工在收到被拖欠的工资后,纷纷打电话向江西省南昌市...
“通讯录里所有人都知道我欠钱了”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大连宝马车撞人案肇事司机被判死刑 本报讯 记者韩宇 10月29日,辽宁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
医院财务迷上网络赌博输光5000万元公款 □ 本报记者 马维博 □ 本报通讯员 汪宇堂 曹...
辊环车削 雕琢毫厘(工匠绝活) 【绝活看点】 23年来,雷虎始终扎根一线,改进钢材轧制工艺...
交警严查超标电动自行车挪用“白牌” 截至昨晚6时,处罚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共计6585笔;下一步将...
明起寒潮来袭 北方气温普降10℃以上 中央气象台预计,本周日北京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
多种蔬菜价格降幅达五成 包括菠菜、蒿子秆等 预计本月中旬蔬菜恢复供需平衡 本报讯(记者...
北京周日最低气温或达-4℃ 本报讯(记者 赵婷婷)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中央气象台获悉,新一股...
昌平一家四口确诊新冠肺炎 天通北苑第二社区升级为中风险地区 朝阳两涉疫校区及16所学校停课 ...